考研政治易错点集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体现出本质和使命,展现出理论形象

​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 细说革命性(拆开来,戴帽子):

  • 人民性: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 实践性:根本特征+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 谁为本源
  2. 是否具有同一性

物质: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根本属性:运动

基本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人类社会是最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规律:

  1.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消灭、改变规律,但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2. 规律包括自然规律(自发的)和社会规律(自觉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1. 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意识与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的实质是对人脑组织结构与思维运行机制的模仿,是人类智能的物化

  •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扩展人脑的某些活动,在有些方面的表现超出人类所能,例如计算速度、准确度

  • 人工智能达不到人类智能的层级,无法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不可能取代或超越人类智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

  1.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2. 世界统一于物质
  3. 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条件是可以改变的)科普多条

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

运动,变化,发展

变化:指事物发生的一切改变

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必然战胜旧事物(适者生存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斗争性的基本形式是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 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 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事物本身固有的矛盾🆚人类思维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特性)

  •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 全面地看:两点论
    2. 看主流,大势,发展的趋势:重点论
  • 两个结合:马——中国实际相结合,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解决矛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

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 认识质\rarr起点和基础
  • 认识量\rarr深化和精确化
  •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 🌟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范围,有两端

量变:渐进过程和连续性,质变: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度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区分质是认识量的深化❌

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渐进性(量变)和飞跃性(质变)的统一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量不是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不是相互否定)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是外在的否定❌,是直线上升❌

否定是更高阶段的“回复”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

  1. 内容与形式

    对立统一,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2. 本质与现象

    现象与本质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现象有真相与假象之分

    🌟假象是客观的现象,是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本质的现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主观的)

    •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
    • 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时多变易逝的
    • 本质——理性思维,现象——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 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3. 原因与结果

    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条件:

    1. 都是客观事实
    2.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 必然与偶然

    • 必然总伴随着偶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
    • 必然性与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
    • 必然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偶然通过必然表现出来❌
  5. 现实与可能

    • 对立区别:现实是客观存在,表示当前状况;可能是潜在趋势,表示发展方向
    • 相互转化: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可能

    • 可能性和不可能: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 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主义辩证法是批评的,革命的,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思维能力:

  •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发展,矛盾,规律
  • 历史思维能力:辩证+以史为鉴
  • 系统思维能力:普遍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规律
  • 战略思维能力:整体,全局,长期
  • 底线思维能力:量变质变规律
  • 创新思维能力:破除迷信,超越陈规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

实践是 人类 能动地改变世界的社会性的 物质活动

四个三点论不要记混了:

  • 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实践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缺一不可)

  •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践关系( 最根本的关系 ),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 实践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客体不等于客观,客体属于客观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两个唯一两个根本)

  •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1. 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区分: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无论是感性认识中还是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思维能力;非理性因素:认识能力
  2. 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更为重要的飞跃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主观形式来看,真理的表现是多样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的相对性之中都包含着真理绝对性的颗粒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根源:人类认识世界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rarr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在性)

逻辑证明可以起到补充作用,不能取代实践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

价值的基本特征:主体性(要反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客观性,多样性,社会历史性

真理与价值: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主体需要的最高尺度:

  • 是否推动社会进步
  •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 是否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必然性:规律性

自由:人的活动范畴

自由的前提:

  • 认识条件(获得自由的前提)
  • 实践条件(利用必然改造世界)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 守正是创新的 前提和基础
  • 创新是守正的 目的和途径

创新活动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和前提:正确认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社会存在:

  •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 人口因素

  • 自然地理因素

社会意识

  • 社会心理
  • 社会意识形式
    • 社会意识形态
    • 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区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力

      1.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客观尺度和客观依据)
      2. 劳动对象
      3. 劳动者(1和2一起称为生产资料)
    • 生产关系

      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性的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

    注意区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工具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 = \sum 生产关系
    • 上层建筑
      •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 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
        1. 政治法律制度
        2. 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核心)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变化的,发展的

人们能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人创造历史❌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与价值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不存在没有使用价值却具有价值的情况

货币的职能:

  • 价值尺度:观念的货币
  •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 贮藏手段:足值的金属货币
  • 支付手段:延期支付
  • 世界货币:在世界范围使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力成为商品

  • 条件
    1. 劳动者自由
    2.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1.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
    2.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
    3. 劳动者接受教育的费用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前提

剩余价值

  • 价值增值过程 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价值通过具体劳动 转移 到新产品中
    • 可变资本(v):以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 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生产

  • 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 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社会生产率)

  •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 源泉

🌟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 源泉

资本的有机构成

  • 资本技术构成
  • 资本的价值构成
  • 资本的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的需求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生产的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问题

资本主义工资

  •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 表现: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假象)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本质特征:产能相对过剩
  • 根本原因:基本矛盾
  • 具有周期性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 的基础上形成的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 重要制度条件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

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当今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 ✅

🌟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科技创新

    1. 经济形态的出现

    2. 产组织和劳动形式的变化

    3. 业结构的调整

  • 当代资本主义 最突出、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 :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

科学社会主义

  • 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 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十月革命
  • 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 直接思想来源: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预见未来社会: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 不对 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

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

绪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

思想道德和法律

共同点

  1. 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 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同点: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

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的行为规范:爱国主义,男女平等,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权利。

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

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生观:

  • 人生目的(人为了什么活着):人生观的 核心
    • 人生道路
    • 人生态度
    • 人生价值选择
  • 人生态度(人应当如何活着)
    • 人生观的表现和反应
    • 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 人生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 自我价值 → 前提
    • 社会价值 → 保障

对人的认知

核心: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辨析: 核心是人的本质而非人的属性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 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 只有 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正确的人生观

高尚的人生追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 人生须认真。

  2. 人生当务实。

  3. 人生应乐观。

  4. 人生要进取。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

  • 根本尺度(历史标准):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历史标准)
  • 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 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当代青年人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 中,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必由之路 **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的特征(在选项中注意区分)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 精神现象,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

理想

  1. 超越性
  2. 实践性
  3. 时代性

❌ 远大理想是不会收到时代条件的制约的

信念

  1. 执着性
  2. 支撑性
  3. 多样性

信仰是最高层次信念,无论是信念还是信仰,都有盲目和科学之分

理想是信念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作用

  1.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2. 理想信念 昭示奋斗目标,催生前进动力,提供精神支柱,提高精神境界

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马原矛盾论)

实现理想的条件与途径

  1.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 实践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途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社会理想是 最根本、最重要
  •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爱国主义

本质: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基本内涵:

  1.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2.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3.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4. 爱自己的国家

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起源:

  1. 首要前提(第一个历史前提):劳动
  2. 客观条件: 社会关系
  3. 主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

本质:

  1. 反映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2. 社会利益的特殊调节方式,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
  3. 是一种实践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

最基本的功能:

  1. 认识功能
  2. 规范功能
  3. 调节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社会主义道德:

  1. 核心: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2. 原则:集体主义

    三个层次:

    1.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
    2.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3.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中国革命道德:

  1.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革命道德的灵魂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革命道德始终的一根红线
  3.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新时代公民道德准则:

  1. 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担当名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法治

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生产方式

法律运行的环节:

  1. 法律制定 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2. 法律执行
  3. 法律适用
  4. 法律遵守 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党的领导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区别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 总抓手 )

  1.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前提
  2.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重点
  3.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重要保障
  4.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托
  5.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

关键:党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

  • 法治国家 :法治建设的目标
  • 法治政府 :法治国家的重点,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
  • 法治社会 : 法治国家的基础,是基础工程

全面依法治国的格局

  • 科学立法 前提+龙头环节
  • 严格执法 关键
  • 公正司法 重点
  • 全民守法 基础

区分

  1.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是关键性环节

  1.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宪法最显著的特征:确认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 法律至上

    1. 普遍适用性:针对所有人
    2. 优先适用性: 矛盾时优先考虑法律法规
    3. 不可违抗性: 只要有违法犯罪行为,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 权力制约

    1. 权力由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
    2. 有权必有责: 权利伴随着责任
    3. 用权受监督
    4. 违法受追究
  • 公平正义

    1. 权利公平

      1. 权力主体平等
      2. 基本权利平等
      3. 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2. 机会公平

      • 起点平等
      • 发展平等
      • 代际平等
    3. 规则公平

    4. 救济公平

      • 司法救济公平
      • 行政救济公平
      • 社会救济公平
  • 权力保障

    1. 宪法保障——前提和基础
    2. 立法保障
    3. 行政保障——关键环节
    4. 司法保障——最后防线
  • 正当程序

    • 合法性
    • 中立性
    • 参与性
    • 公开性
    • 时限性

🌟依法行使法律权益

  1. 政治权利

    • 表达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 选举权
    • 民主管理权,监督权
  2. 人身权利 ——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基础

    • 生命健康权:生命权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健康权是在生命权的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会让精神健全(生命权≠生命健康权)
    • 人身自由权: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 人格尊严权
    • 住宅安全权
    • 通信自由权
  3. 财产权利——获得自由与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途径

    • 私有财产权
    • 继承权
  4. 社会经济权利

    • 劳动权
    • 休息权
  5. 宗教信仰自由

  6. 文化教育权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一般指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进行民族战争取反抗外国侵略

eg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阶级矛盾占主要地位:中国人民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抗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直接地指向封建政权

eg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

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甲午中日战争(是通过战争而不是通过思想运动)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不是指的中共一大,是一段比较宽泛的时间

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论战的 焦点)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要不要平分地权)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

  • 要不要变法
  •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 立统一战线的主场:中共三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

  •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主体部分
  •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工人阶级 先于 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 —— 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

  1. 林则徐
    • “睁眼看世界” 第一人
    • 编成《四洲志》
  2. 魏源
    • 代表作:《海国图志》
    •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没有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3. 郑观应
    • 学习西方技术 + 政治
    • 具有反对外国侵略,追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
    •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 ”君民共主“制度 (不等于民主共和)

甲午战争以后 —— 普遍的民族觉醒的意识: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1. 严复
    • 《救亡决论》 《天演论》
    • 提出“救亡”的口号
  2. 某人
    • 《时局图》
    • 表现了中国的被瓜分危局
  3. 孙中山
    • 创立兴中会
    • 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运动(1851 - 1864)

  • 《天朝田亩制度》

    1.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以 解决土地问题 为中心
    2. 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没有废除)
    3. 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 《资政新篇》

    1. 学习西方生产力 + 生产关系,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2. 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孔子和儒家经典) ≠ 彻底否定

洋务运动

首要目的:镇压农民起义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目标:自强,求富

创办了新式学堂: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没有法制学堂)

❌ 洋务运动资金和人才是匮乏的

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维新运动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见上文)

  • 是一场爱国救亡(救亡图存)运动

  •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是一场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历史条件

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 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主场,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 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 没有正面出击封建土地所有制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辩论双方都是民族资产阶级(见上文)

与维新与守旧的辩论辨析

辛亥革命

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

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四省的保路风潮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区分《资政新篇》)

历史意义

中共成立前近代社会唯一的 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新文化运动

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基本口号

民主和科学

要点

  • 批判孔学,是为发展 资本主义 扫清障碍 (不是发展新民主主义)

  • 没有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民主主义

  • 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 没有发动群众,仅依靠少数人

  •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看问题很片面,绝对)

五四运动

运动的中心:从北京到上海,从学生到工人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是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运动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系统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不包含工人阶级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联络中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

党的第一个纲领: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中共一大的局限性:

  1. 没有指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 不是把农村作为党的革命重点

  3. 没有提出马克思注意中国化的命题

中国革命新局面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3 年 2 月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1925 年 6 月 省港大罢工 → 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治大罢工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党的 统一战线政策 → 党外合作

《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 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党内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

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正式形成的标志:国民党一大

大革命的进行

起点:五卅运动

辨析:

  •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起着 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作用
  • 不能说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三大法宝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关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相关提法:

  1.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开端于【南昌起义】
  2.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基于(重要开端)【三湾改编】
  3.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定型于【古田会议】

土地革命战争

八七会议

  • 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 历史性转变

南昌起义

起义军的旗帜:国民革命军

创建了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秋收起义

起义军公开打出了 工农革命军 的旗帜

三湾改编

  • 组织上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 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 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新起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或开始形成

古田会议

  • 确立了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 红军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为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

土地革命时期

态度: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

按人口分配土地 (不是按劳分配)

  • 《井冈山土地法》

    1.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2. 禁止土地买卖

    3. 并不适合中国实际

  • 《兴国土地法》

    1.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土地

    2. 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

    3.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 没有耕者有其田

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

遵义会议

  •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团体 (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在中共七大确立)

  • 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

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放弃反蒋口号,“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市局转换的枢纽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洛川会议

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关键在于全面的全民族抗战(重要法宝)

《论持久战》

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最关键),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敌后战场

在华北,一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 主要地位

统一战线

独立自主的原则 → 中心一环

三大口号
  • 坚持抗战到底

  • 巩固国内团结

  • 力求全国进步

策略总方针
  •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1. 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2. 尊重他们的利益

    3. 要同顽固派做坚决的斗争

  • 顽固势力

    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和中间派(中间势力 - 地方实力派)

土地政策

减租减息

六届六中全会

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整风运动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反对主观主义以整学风

中共七大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

确立三大作风

  •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和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 自我批评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台湾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

承认中国回收台湾的国际文件

  • 开罗宣言

  • 波茨坦公告

  • 日本投降书

  • 中日联合声明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抗日战争后的态度立场

❌ 国民党提出谈判是为了满足全国人民的愿望

中国共产党:

  • 口号:和平、民主、团结

  • 政治协商会议:此时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

全面解放战争

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全国人民的拥护

✅ 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立即转入全国性的反攻

1948年(75周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 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土地改革

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 最基本的条件

“五四指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实行“耕者有其田”

  • 削弱封建剥削 → 变革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 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中国土地法大纲》

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第二条战线

第一条战线:军事战线

第二条战线:国民党统治区 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 人民民主运动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五一口号(周年事件)

  • 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

  •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民主党派:《对时局的意见》

公开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于1949年1月提出,不能说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公开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民主专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提出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 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革命重心转移的标志:总部进驻北平香山)

  • 党在胜利后的基本政策

  • ‘两个务必’思想

《论人民民主专政》

奠定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发展阶段的政策基础(政治理论准备)

《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标志着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共同纲领》

  • 临时宪法的作用

  • 基础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

胜利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伟大转折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

  • 提出改革开放

  • 开始拨乱反正(至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

  •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

南方谈话

  • 阐明社会主义本质

  • “发展才是硬道理”

  •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几个重要提法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
  2. 邓小平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新阶段)。
  3. 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新局面)。 (十周年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思想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时期阶段代表作品补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分析》《湖南农名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遵义会议至全面抗战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实践论》《矛盾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在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将革命进行到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时代背景: 战争与革命 成为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 革命和建设 的实践

革命,建设,改革同时出现时要看仔细,要注意区分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实事求是

    精髓和基本点, 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 群众路线

    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独立自主

    根本政治原则

马克思主义: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具体方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但不具备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性质)

认清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 基本/根本 依据:认清中国国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 第一次提出:1939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

  • 完整表述:1948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革命对象中增加了官僚资本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

  •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 农村革命根据地战略阵地

三大法宝

  • 统一战线

    两个联盟

    1.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农联盟)
    2. 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 武装斗争

    1. 根本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 唯一宗旨,基本前提,根本准则,一切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党的建设

    1. 首位:党的思想建设
    2. 根本:贯彻 民主集中制
    3. 作风建设: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区分与其他任何政党的 显著标志

客观条件:国情,现状。 理论条件:总结,经验。

区分

  • 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1. 在解放新区进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 其他(军事上,政治上,婚姻法)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经济成分:

  • 主要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个体经济(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 过渡性质的经济成分

    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过渡)、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过渡)

🌟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是同时进行,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是 轻,农,重 为序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对农业的改造

    首先 进行的改造

    走互助合作的 道路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 原则

  2.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3. 资本主义工商业

    • 和平赎买

      不是国家支付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获取一部分利润

    • 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1.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外部合作

      2.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内部的合作

        第一步,第二步都实行“四马分肥”

      3. 国家对合营经济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和市场经济属于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是无法结合的,但是都是经济手段,是可以同时运用的而且市场都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但没有坚持到其结束。

社会基本矛盾永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社会主义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

党的领导:中特最本质的特征+根本保证

区分: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

区分:

  • 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
  • 资本主义经济:私有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主体)+私有制

公有制之内的劳动,按劳分配;公有制之外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

“四个自信”的坚实根基是: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人民的广泛参与、深切认同

🌟党的领导

  1. 根本保证类
  2. 统一战线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3. 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主要实现途径和重要载体)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5.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
  6. 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

运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改革

  1. 改革的根本归宿:人民
  2. 改革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3. 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条件: “三个进一步解放”
  4. 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必然要求
  5. 全面坚持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相对较为笼统,是个要求一般都能选)


新思想

绪论

时代背景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国内)
  •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现)
  •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科)
  •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

🌟两个结合

表明(三个新高度):

  • 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 认识 达到了新高度
  • 党的历史 自信 ,文化 自信 达到了新高度
  • 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 自觉性 达到了新高度

帽子:

  •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 最大法宝
  •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根本途径
  • 马克思主义是 魂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根脉
  • 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 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坚持和发展/建设 什么样的,怎样 坚持和发展/建设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主要内容: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

科学体系 = 主要内容 + 世界观和方法论

六个必须坚持——帽子:

  • 坚持人民创新——根本价值立场
  • 坚持自信自立——内在精神品质
  • 坚持守正创新——鲜明理论品格
  • 坚持问题导向——重要实践要求
  • 坚持系统观念——基本思想和工作方法
  • 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

新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最有力 的体现

是全党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 行动指南 ,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 根本遵循

两个确立

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导 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 根本性问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

  •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 根本原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途径——必由之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正确 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 根本制度保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 精神

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依据(只能是2012年前的事件)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基本依据
  • 党的主要任务发生新变化
  • 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新变化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党的 基本理论 ——行动指南
  • 党的 基本路线 ——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 区别: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 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以 “十四个坚持” 为主要内容的 基本方略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一步
    • 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3.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两步)

    • 第一步:2020-2025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第二步:本世纪中叶 →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 唯一 正确道路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根本社会条件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 新时代 → 成功 推进和拓展 了中国式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 中国式现代化是 人口规模 巨大的现代化 → 显著特征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 的现代化 → 本质特征 + 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 显著标志
  • 中国式现代化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协调的现代化 → 鲜明特点
  •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 和平发展道路 的现代化 → 突出特征
🌟🌟🌟本质特征的提法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关于世界“现代化之问”的中国方案
  • 方向的人民性
  • 道路的多样性
  • 进程的持续性
  • 成果的普惠性
  • 领导的坚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重大原则

  1.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 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5. 坚持发扬奋斗精神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1.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2. 战略与策略
  3. 守正与创新
  4. 效率与公平
  5. 活力与秩序
  6. 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团结奋斗

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必由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区分: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 最高原则 + 关键所在

区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 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 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核心

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 党的领导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 根本政治立场

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 人民立场
  • 三大作风
  • 勇于自我革命

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 根本价值取向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 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 根本工作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

  • 是我们前进的 重要法宝
  •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
  •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完成新时代目标任务的 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的四个伟大

  • 是我们党的一次 伟大觉醒
  • 是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 伟大创造
  •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 伟大革命
  •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 进入 攻坚期和深水区

三个解放

  • 解放思想 → 思想前提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 + 必然要求
  •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 内在要求和基本目的 + 关键所在

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 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改革是强大动力,发展是关键,稳定是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根本动力

对外开放三个不会变

  1.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
  2. 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3.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也不会变

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 创新 → 第一动力
  • 协调 → 内在要求
  • 绿色 →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 开放 → 必由之路
  • 共享 → 本质要求

要从 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 上把握新发展理念

🌟出发点和落脚点

  1. 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更好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4. 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5. 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让人生活越过越好
  7. 全军各项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提高战斗力
  8. 我国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力

🌟首要任务

  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
  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
  4. 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必须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域安全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
  5.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6. 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

高质量发展

  •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 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 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 重要保证
  • 必然要求

四个必须

  1.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2. 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3. 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
  4. 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处理好 政府和市场 的关系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
  3. 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 新发展格局 最本质的特征 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4. 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 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 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 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首要任务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
  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
  3. 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必须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域安全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
  4.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

  • 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 具有决定性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

  • 战略先导
  • 重要支撑
  • 基础工程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 战略基石(教育是基石)
  • 根本支撑(教育是支撑力量)
  • 必然选择
  • 内在要求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着力点

易错:发展经济着力点,一国立身之本 → 实体经济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人民民主

  • 应有之义
  • 内在要求
  • 重要目标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式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 的自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国家机关

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

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与国际社会无关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 大团结大联合

统战工作的关键是 要坚持求同存异

党的领导:最鲜明特征,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全面依法治国

核心要义

  • 坚持党的领导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原则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法治之魂 + 最大的区别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繁荣兴盛

  • 必然要求
  • 精神支撑
  • 应有之义
  • 内在要求
  • 前提和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2. 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 根和魂
  • 文化软实力
  • 植根的沃土
  • 根基

辨析:共同的思想基础 —— 新思想

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根本方向 + 关键

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重要方针

主流舆论新格局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第一位要求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管好用好互联网 —— 关键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P159 表格)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民生

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 —— 第一民生工程+底线任务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民生是发展的“指南针”

重要方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保障和改善民生

  1.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正确把握民生和发展的关系
  2.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3.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5.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原则: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

🌟“本质要求”提法

  1. 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
  2.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
  5.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根本目的”提法

  1.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2.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应有之义”提法

  1. 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2. 文化繁荣兴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3. 依法治港治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必由之路。
  4. 增进民生福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社会保障体系

  • 基本制度保障
  • 重要制度安排
  • 重要着力点

社会治理体系

  • 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

  •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

  •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保障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重大转变

  • 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 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 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 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三条红线

  1. 生态保护红线
  2. 环境质量底线
  3. 资源利用上线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 尚未 根本缓解

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低碳发展 → 治本之策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举措

  1. 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2. 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3.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4. 健全绿色发展的保障体系
  5. 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三条控制线

  1. 生态保护红线
  2. 永久基本农田
  3. 城镇开发边界

自然保护地建设

  1. 国家公园 :主体
  2. 自然保护区:基础
  3. 各类自然公园:补充

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 根基 ,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 前提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 基本遵循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是”总体“

五大要素

  • 人民安全:宗旨
  • 政治安全:根本
  • 经济安全:基础
  • 军事、科技、社会安全:保障
  • 促进国际安全:依托

统筹发展和安全

基础性工作 + 重大原则

  • 发展:动力 + 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
  • 安全:保障问题 + 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政治安全 → 首要位置

  • 维护政权安全
  • 维护制度安全
  •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维护政治安全是维护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的 根本保证

  • 人民安全 → 中心地位
  • 国家利益至上 → 要求和原则

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 主阵地、主战场

  • 国土安全 → 立国之基
  • 经济安全 → 国家安全的基础
  • 社会安全 → 晴雨表 + 风向标

平安 → 温饱后的第一需求

就业 → 温度计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党对军队的领导 → 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

关于“统领地位”提法的补充:

  • 党的政治建设具有统领地位。

  • 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

  • 军委主席负责制在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居于统领地位。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基本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显著标志”补充:

  •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最大优势”补充: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 对香港澳门来讲“一国两制”是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修 + 一带一路峰会时政热点

全面从严治党

一贯要求 + 根本方针 + 必由之路 + 鲜明主题

核心:加强党的领导

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政治建设 → 首位+根本

思想建设 → 基础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反腐败斗争

腐败: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

鲜明特征:标本兼治

核心:制度制约和监督权力

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两个答案

  • 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 党的自我革命

⌛️ Last Modified: 07:21:11 13 June 2024 UTC